字源解说
齊,甲骨文是象形字,像三颗(大量)种子
同时发芽。有的甲骨文
像三颗(大量)刚冒出地面的胚芽。金文
承续甲骨文字形,突出了胚芽
下面的直茎
。有的金文
写成会义字:
(大量种子同时发芽)
(相等、相同),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“同步”性。篆文
基本承续金文字形,由
、
会义。
造字本义:动词,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。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。《汉字简化方案》中的简体楷书“齐”
,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“屯”
写成“文”
,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“屯”
简写成两竖
,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“等号”
。当“齊”的本义消失后,甲骨文异体字
再加“田”
另造“亝”代替,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。古籍多以“齊”代替“亝”。种子变成胚芽、生根发芽叫“屯”;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“齐”。
字形演变
商 · 殷墟甲骨文
商 · 殷墟甲骨文
商 · 殷墟甲骨文
汉 · 曹全碑
汉 · 张迁碑
清 · 伊秉绶 · 隶书中堂
晋 · 王羲之 · 乐毅论
晋 · 王羲之 · 乐毅论
晋 · 王羲之 · 孝女曹娥碑
晋 · 王羲之 · 兰亭序
晋 · 王羲之 · 兴福寺半截碑
晋 · 王献之 · 肾气丸帖
唐 · 孙过庭 · 书谱
唐 · 张旭 · 古诗四首
晋 · 王羲之 · 为定帖